百川云AI数据服务

(财务内部审计)审计技巧

发表时间:2023-08-23 21:32

(财务内部审计)审计技巧


首先要注重增强服务能力,为提高审计服务水平奠定基础,其次要注重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以服务的态度去工作;再次要正确处理好审计监督和审计服务的关系,要以服务为目的,以监督为手段,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将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将服务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努力做到持续监督、跟进服务,努力促进单位管理规范、管理透明、管理提速、管理增效。

四、风险意识

一方面要深入理解和密切关注审计风险,注重提高工作质量,努力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避免发生审计过失;另一方面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方法上积极引入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运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制定审计计划,把有限的审计资源用于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现实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对应的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强化“关键点”,消除“失控点”,为防范“控制风险”和“经营风险”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五、创新意识

是实施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手段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和审计业务范围的拓展改变了传统的审计客体,传统的内部审计制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要关于用创新的方法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构建内部审计新的工作机制;要稳妥有效地实施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要在结合和融合上增强审计创新的有效性,要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审计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六、法制意识

首先要做到依法审计,注重健全完善内部审计操作规范,严格按照内部审计法规和工作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其次要自觉贪污维护单位权益,要将依法维权作为内部审计为单位提供增值服务的重要内容;再次要将内控制度评审作为一项基础性审计工作,努力增强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严肃性,积极促进依法治企、依法经营。

同时,内部审计还需要注重提高六种能力:

一、专业胜任能力

应当具备足以胜任当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涉及组织的财务系统,还涉及组织经营管理的其他环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人熟悉内部审计准则、财务会计准则、法规及组织的会计制度,还必须具备税收、金融、管理学及相关业务经营知识,这样才能对组织的财务系统、经营系统、管理系统做出恰当的评价。鉴于组织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相关知识领域的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持续的后续教育,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保持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

二、职业判断能力

这是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审计威慑力的基本功。应注重“感性总结”与“理性思考”,积极吸收成熟的审计方法,熟悉所在单位或行业系统的特点,应对一些典型审计案例进行归类梳理,分析问题的成因,探求科学的方法和路径。

三、语言表达能力

出色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是应突破内部审计的专业局限,广泛涉猎财务、物资、工程等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培养自身跨专业“点评”的基本功。

四、微机应用能力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的审计,以及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都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微机应用能力。内部审计要积极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管理、审计测试和审计验证,打破管理信息系统的计算机屏蔽,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内部审计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有效辅助工具。

五、分析问题能力

这是现代内部审计对做作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要将分析作为审计的手段和方法,认真分析审计查出问题的成因和实质,为提高审计成效和标本兼治地解决问题创造条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将审计分析作为工作的重要手段来对等,将分析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熟悉和掌握所在单位的控制环境和管理程序,去伪存真,力求深入。

六、人际交往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关系。在工作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多从建设性的角度进行评价。

之二:搞好审前调查的四个要点

一是组成力量精干的审前调查小组

强有力的审前调查小组,是搞好审计调查的关键所在。要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规模,适当安排审前调查人员:对于审计范围大、复杂行业的审计项目,要安排不同的审计小组分组进行审前调查;对于单个的审计项目,由具体承办项目的审计小组安排合理数量的人员进行审前调查。同时,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安排适当的调查时间,以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确定所需审前调查人员数量及知识结构,既有审计业务骨干,又有计算机技术人员,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力量精干的审前调查组,保证调查质量。

二是确定科学合理的审前调查内容

一、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要有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经济性质、管理体制、内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

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主要业务经营范围或职责范围、经营项目、业务流程、经营状况,分析其业务特点,找准重点审计的领域。

三、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情况。主要有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财务会计核算情况、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和其他财务管理情况等,初步掌握财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主要有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以前年度接受审计及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三是采用灵活的审前调查方式和方法

一、审前调查的方式一般有:

(一)到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询问单位领导、财会人员及相关人员,查阅相关的经济活动资料、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找出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确定审计重点。

(二)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税务工商部门等其他相关部门,了解被审计单位执行财经法纪的情况。

(三)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报表进行试审,看科目余额的数额、年度变化,确定审计重点科目,这种方式适用情况比较复杂、规模较大的被审单位。

二、审计调查的方法一般有:

(一)账内检查和账外调查。在查阅会计报表和各种账目等财务资料,分析资金流向,弄清资金用途的同时,还采取调阅相关内控制度、部门规章、会议记录、自查资料,走访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等方法,有目的地进行重点调查。

(二)传统审计和计算机审计。既要运用传统的审计调查方法,如审阅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观察调查法、分析调查法和重点调查法等,又要充分利用现代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下载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三)座谈了解与公示制度。通过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与干部职工进行沟通,多角度了解情况,查找问题的重点,也可以将审计事项的内容、程度、举报方式等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举报。

四是加强综合、宏观的审前调查分析。

一、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根据掌握的总体情况,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政策执行情况、经营业务情况和实际操作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变动,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风险。

三、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数据及其他经济活动。明确审计的资金量、所要延伸的范围及覆盖面,分析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所要审计的重点和突破口,确保审计查证工作的针对性。

四、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寻找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拟定有针对性的审计实施方案,确定审计重点。

之三:盘点现金学问多

盘点现金尽管是诸多审计程序中的一项内容,但是如果此项工作做得好,它能够成为一个审计项目成败的突破口或转折点,可以使审计人员由被动变主动,为下一步的审计处理及圆满完成整个审计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这项程序,使盘点现金不流于形式呢?

一、正确选择盘点时机

盘点现金之所以要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即要求在被审计单位完全没有精心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这样选择最佳时机就显得十分重要,一般可以选择在刚进点第二天(第一天交接账册资料),先盘点现金再展开其他审计工作;有些较大的审计项目,可以选择审计期间的后期,从账册凭证中发现了一些有关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线索,有针对性地去盘点现金;有的审计项目可以随机应变,如审计过程中,观察到某一天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出差或上级单位来人,确定他们顾不上干预审计的正常工作时,立即决定这一天采取行动;如果对一个系统进行审计,涉及到多个单位,盘点现金必要精心安排布置,要求“统一时点、统一标准、统一步骤、统一方式”来完成,切不可打草惊蛇因小失大。

二、合理选择盘点现金人员

由于考虑到盘点现金,是一项与被审计单位人员近距离接触的具体工作,没有问题会很顺利地完成,一旦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对方单位财务人员及有关领导就会百般阻挠,所以要求参加盘点的审计人员中有一位男同志为好;另外考虑到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中,女同志较多,有的单位出纳办公与个人宿舍同室,为了更方便工作,要求盘点现金时,一定要有一名女同志参与,尤其在对方的女出纳在实施盘点过程中,现场搞一些小动作时,审计人员更方便去制止或直接采取相应措施。由此可见,盘点现金审计要选派人员时最好是男女搭配。

三、盘点现金要求认真仔细

盘点现金来不得半点马虎,当进入出纳办公室打开保险柜或抽屉时,有些问题也许就隐藏于一张小纸片或一个小本本上,需要审计人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认真推敲、仔细甄别,不容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会计资料中,发现较大较多的违规违纪问题。

四、坚持执著,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于盘点现金而言,凡是没有隐藏问题的,总能够顺利履行审计程序;凡是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事实真相的,必定会人为设置审计障碍,或是将发现的有问题的会计资料东躲西藏,或者千方百计地不让审计人员带走相关资料等等。这个时候,如果审计人员不坚决,势必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但只要坚定不移,有一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该暂时没收的毫无手软,也许就能够扭转局面,达到最终目的。

五、盘点现金范围及对象

一般进入出纳或会计办公室,要求所有保险柜都打开,这是应当存放现金的固定地点,但这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审计期间,有的单位出纳员可能将会计资料转移到其他的地方,如办公抽屉、档案柜及床单底层等。所以盘点现金时,应当将被审计单位出纳办公室内的设备全部检查一遍,如果有办公电脑最好也要打开审阅,只有这样才能保险万无一失。

之四:巧审企业银行账

一、注意日期相近、金额相同的大额度的银行收支对冲款项。

对于业务量大的企业,初审银行账时好像无从入手,如果每笔业务都细查,业务量太大,一般来说审计的时间和人力、精力都无法保证。如果全部采用统计抽样也不能将审计风险规避到最小程度。建议在审计银行账时,先采用统计抽样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银行业务进行细查,同时,要浏览全部银行明细账,对明细账中大金额收支款项的业务要细查,尤其是日期相近、收支金额相等且数额为整数的项目一定要细查原始凭证,以确定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及合法合规性。因为此类情况很大一部分不是企业间正常的业务往来,往往是一些非正常的代收代支的倒账业务,或是企业为了完成业务考核进行的空倒账现象。

二、不要只审查最近编写的银行调节表。审计手工记账企业的银行调节表时,对未达账项不要只看最后一份银行调节表,要往前看几个月,这样可以避免有的企业人为改动调节表中的未达日期。如明明是长期未达账项,在最后一份银行调节表中记录为近期未达。如果审计时仅以最后一份银行调节表来判断未达性质,有可能把非正常未达事项判断为正常未达事项。

三、要关注收款凭证中的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日期的一致性。在审查原始凭证中,对银行收款业务,要注意核对记账凭证与所附原始凭证的日期是否一致,如果有记账凭证日期在先而原始凭证日期在后的现象,则要扩大审计抽样数量,统计此类现象的发生率,并要配合使用其他审计技术,以确定业务是否有滞留现金进行账外周转现象。

四、关注以支票形式发生的收款业务。对于小的零售企业或有租金收入的企业,要关注其在业务中收到的支票,因为此类企业常规业务收取的都是现金,收入业务中如有支票,一定要对支票的付款单位进行核对,看其是否一致;零售小企业,要审查是否定期发生收取支票业务,付款单位是否是同一单位。同时,可增加其他审计程序来判断是否利用此类业务替别的企业倒现金。

之五:如何鉴别不合规票据

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经常发现一些被审计单位财务列支许多不合规票据现象,该票据的出现,使一些不法分子从中贪污、挪用国家资财,造成大量税款流失。为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及时发现和制止此类问题,本文对不合规发票的鉴别方法,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在正常情况下,票据的填写除按票据的票面格式、内容要求填写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票据的种类和填开的内容及出票单位加盖的印章方面审核。首先从票据的种类与填开的内容上看,判断是否属该类发票应填写的内容。如:商业类发票填写的内容就应该是批零商业企业、百货销售之类的内容,如果填写的是加工、维修、租赁、服务和工业企业直销的产品就显然是错误的。其次,看该票据所加盖的印章,如商业发票出票单位加盖的是工厂、机关、维修、服务行业的印章就显然不对。由此断定此类发票是借开或撕开的发票(大头小尾票据)。

2、从票据格式栏方面看,应填写的文字和数字上下、左右是否与格式栏相对照,若不对照,就断定该票是撕开票据。

3、从票据印制的所属日期使用时填写的日期是否合理。如,该票据是2001年印制的,而填写的使用日期是2000年(补填的除外),那么此类发票也属不合规票据。

4、从票据报销联背面看,是否有复写纸垫写的痕迹,如无,则此类票据也属撕开票据。

5、从票据管理的属地与出票单位加盖的印章上看其是否使用异地票据。如,票据是河南省,而出票单位加盖的印章则是河北省某企业的(驻外办事处除外),就应断定该发票是不合法的票据。

6、从票据本身的制作看其是否属国家规定的特制票据。如,正规票据通过光线照射,里面会出现水印、特制花纹等图案。如不是或模糊不清,那么该票据属假票据。

7、从同一本票据号码的排列先后与该本票据在使用过程中所填写的日期相核对,看票据的号码与使用日期的填写是否合理。如,票据号码是NO:50125;NO:50126,而填开票据的时间为NO:50125是某年某月16日,而NO:50126是某年某月13日,那么就断定该票据是不合规票据(票据标明丢失补填除外)。又比如,有的被审计单位从某一购货单位开具的购货发票,票号是连续的,但日期却相差甚远,有的发票票号或票号不连续但是同一本上的发票,而印章却是不同的购货单位;有的被审计单位同一天从某一购货单位开具购货内容相同发票,但发票票号相差甚远或不是同一本上的,这往往是开票人为掩盖事实真相故意行为。

8、从普通收据的使用上看其是否合规。一般情况下,财务列支普通收据大致是系统内部收缴,不属预算内、外之类的资金使用,否则,就会出现收缴的资金未纳入预算内、外资金管理或账外账的形成以及贪污、挪用的现象。

之六:定额发票的几种识别办法

一、查询。一是上网查询,登录地方税务局进入“***发票查询登记”模块后,输入发票号码和密码。二是有些地区还可以进行固定电话、手机查询。

二、通过发票防伪数码来鉴别。正规大额发票(千元以上)均有数码防伪。一般肉眼可以看到防伪数码上分布着不均发丝样的彩色纤维,并且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看见呈荧光反应的无色纤维,而假发票根本无法做到。

三、票面覆盖层。票据表面印有刮奖区、密码区覆盖层,正规发票覆盖层粘贴于票据表面,很容易刮开。而假发票覆盖层一般直接粘上或印刷于票据表面,很难完整刮开。

四、覆盖层下面的字迹。票据覆盖层下面字迹应十分清晰,且大额发票的字迹使用针孔打印机打制,可明显看见字迹由许多小点组成。

五、发票的纸张。正规发票纸张票面光滑但手感有凹凸感,而假发票纸张一般较薄,光滑但无凹凸感。

六、发票专用章。正规发票纸张票面光滑有税务机关特制的发票专用章,并带有税号。而假发票经常盖自制的公章或财务公章。

七、注意发票号码。有些发票连号不是由同一单位开具,或者发生业务的时间、地点不同却使用的是连号发票。这些支出票据应作为查处的切入点,分析其背后隐藏的违纪问题。

之七:查处假发票之分析法

一、数量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主要分析发票中开出的商品数量与单位的实际使用量,找出其中的矛盾。如某单位一张发票中开出白纸250令,而该单位平时的印刷费、零星购白纸的票据是正常报销的,这250令白纸能用多少年?再如一桑塔纳轿车在外地加油,油箱容量仅为60升,而一次性加油的发票开65升。该车即使一滴油没有也不能加65升,针对疑点,审计询问经办人,得知是吃早餐的费用开在了加油的发票中。

二、价格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主要分析发票中开出的商品价格与该商品的实际价格,找出其中的差异。如某单位的两张发票开出购烟酒16400元,并附购烟酒的明细记录。审计人员发现其中购中华烟的价格350元/条,而市场上硬中华420元/条,软中华600元/条,与实际市场价格出入很大,经深入调查发现了其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三、所列品名与其经营范围是否相符。审计中经常发现发票所开具的商品品种与该商店所经营的范围不同。如某洗浴中心开出住宿费;农机销售公司开出汽车配件和维修费。审计人员只要调查其经营范围,便可发现其中问题。

四、所购商品的内容与单位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主要是分析发票中开出商品的内容是否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如某单位领导每次外出都要从外地商场开办公品发票,既无具体品名,又无发放领用登记手续,另一单位则从外地商场开白纸2令,还有的开文件柜2个,仔细分析他们是不可能舍近求远做此吃力不讨好的事,经深入调查,均是张冠李戴开具发票。又如,大额的汽车修理及加油费发票后没有附修车材料清单及日常加油记录;上万元的洗浴费后没有附来客审批单或其他证明性原始记录,大批量购买办公用品没有清单,只在发票上注明办公用品。这些发票往往都存在舞弊的行为。

之八:谈发票舞弊审计

从审计工作的实践看,有不少会计舞弊行为是通过发票来实现的。舞弊者如何通过发票达到舞弊目的?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开展发票舞弊审计?下面我们从有关发票舞弊的常见手段入手,结合审计实务做简略探讨。

一、发票舞弊审计的重要性。

(一)发票舞弊是会计舞弊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多数经济业务都要通过发票来证明,组织或个人为达到舞弊目的经常要通过发票这个“桥梁”,发票舞弊审计就是设在“桥梁”上的“检查站”。如果审计人员对发票舞弊行为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适当的审计手段对进入组织会计系统的发票的可依赖程度做出评价及查证,很多违法乱纪行为可能就在审计人员的眼下发生,此时就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二)发票是单位财务收支的法定票据和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会计信息的基础。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发票舞弊审计,可以提高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警惕意识,起到一种威慑作用,从而促使单位记账使用合法、真实的发票,会计信息失真的程度得以降低。

(三)报销审核、发票管理是一个单位非常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发票舞弊审计,可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发票审核和票据管理,从而规范单位财务工作。

二、发票舞弊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以虚假的发票“抵数”或套现。利用假发票报销是比较常见的发票舞弊行为。组织内一些经济业务(如行贿等不法行为等)难以正常报销时,通常利用假发票“抵数”。

(二)组织或个人有时会通过涂改发票进行舞弊。

如:涂改发票上的顾客名称将不该在本单位报销的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发票在本单位报销;涂改发票上的日期将已报销入账的发票重新报销;涂改发票上的数量、单价和金额;在总价前添字加码等。此类发票舞弊手段比较简单,发票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痕迹,相对容易发现。

(三)利用真实发票掩盖不法经济行为。此类发票舞弊行为比较隐蔽,舞弊者所用的发票是真实的,表面上看记录的经济业务也没什么异常,但是发票背后反映的却是另外的经济性质。如:

1.购买代币购物卷(卡)用于集体福利等,用“办公用品”等发票报销。

2.公费旅游,以会议费、住宿费等名义的发票报销。

3.利用发票套现,设置“小金库”。如办公经费年底仍有较大结余,单位领导决定平均分配给员工,要求员工凭等额发票领款,在账上表现为很多相似的经济业务,且金额相同。

4.发票各联金额不同,俗称“阴阳票”。有的单位在开具发票时,存根联、财务联所填金额为实际收款,而交给对方的发票联按对方的要求开具,协助对方套现。

5.以“咨询费”、“劳务费”等名义虚列支出。目前有的地方出现了特殊的公款行贿现象,表现为:有专门的机构为单位用公款买“消费卡”(消费卡不记名,单位购买后可以赠送他人),根据购卡金额开具“咨询费”或“劳务费”等服务业发票。这种发票舞弊方式存在更大的隐蔽性,掩盖了行贿的不法行为。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发票舞弊行为,如对部分收入不开发票,从而隐匿收入,设置“小金库”。这类舞弊行为特点是业务单据与发票不能完全对应、成本收益配比异常等。

三、发票舞弊审计的程序及主要方法

(一)评价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可依赖程度。现代审计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基础上的,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发票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有涂改的发票、虚假发票或者经济业务虚假的发票,说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可依赖程度低,应进一步扩大检查范围,多检查一些发票,鉴定其真伪及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二)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范围和主要经济业务。涂改的发票及虚假发票相对容易辨别,而利用真实发票进行舞弊的行为,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容易被发现,审计中,一定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及发票提供方经营范围及经济业务性质做深入分析。如:如果发现某单位附的商品销售发票内容写“工作服装”,发票开具单位及加盖印章为“某某计算机网络公司”,正常情况下计算机网络公司没有经营服装的营业范围,通过深入查证就能发现一些问题。

(三)通过检查发票的防伪标志确定发票是否为虚假发票。发票一般的防伪标志:一是发票联的监制章及其号码所用油墨均采用红色防伪专用油墨印刷,即在紫外灯下呈现红色荧光反映;二是发票联的大写金额栏采用发票文字印色套印色条;三是分类代码为12位阿拉伯数字,从左至右按编码规则排列;四是各款发票的号码均为8位阿拉伯数字,字体为哥特字体;五是发票联复写后文字能够呈现紫色;六是发票均采用特种无碳复写纸,其中各类发票的发票联均采用水印无碳纸(正面有明显的菱形水印“SW”字样)。

另外,对内容或手续不完整的发票审计人员需要重点关注。如没有填写顾客名称、没有注明品名,没有数量,没有有关经办人、证明人审计审批人签字等,这类发票很容易被用来达到舞弊的目的。

(四)发票舞弊审计要充分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票据管理、账务处理等管理环节,并检查相关业务资料,如检查会议纪要是很有效的一个审计方法。

(五)一些经济业务不是孤立的,而是其相关性,如招待费不能超过总经费的一定比例,如果超支就算违规,而且招待的标准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被审计单位招待费经常超标准,而且不是招待对口单位,利用餐费发票舞弊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如,某单位审计人员对异常的票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协助分析后,发现被审计单位将连号的发票人为地在不同月份报销的异常行为,继续深入查证发现了利用发票套现的舞弊行为。

(六)审计人员应重视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谈话,有时会从被审计单位人员中了解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如,在一次审计中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的汽车销售人员了解情况,销售人员随口说,现在单位压任务,不给回扣很难留住大客户。审计人员获得这一线索后检查账册并未发现回扣的经济业务,经向财务人员询问,发现被审计单位以“汽车装修费”的服务发票报销用以支付该部分回扣。

总之,从审计实践的角度看,发票舞弊审计不能单纯对发票进行审计,而是要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如经营范围、票据管理、财务处理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评价体系。当然,发票舞弊的手段远远不止以上几种,而且从繁多的发票中发现舞弊行为需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工作经验。

之九:之九、企业瞒报主营业务收入的审计技巧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评价其内部控制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情况和企业内部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宏观经济环境指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利率、汇率、财政、货币、税收、贸易政策等;行业情况指市场供求与竞争状况、经营的周期性或季节性、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经营风险、行业的环保、法规、会计惯例等情况;被审计单位内部情况主要包括所有者及其构成、企业组织结构、生产工艺流程、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情况、会计报表编报环境和适用的法规等。了解被审计情况有助于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或发现某些异常情况。如经济不景气可能带来应收账款催收困难,社会技术进步可能导致企业产品落后、市场占有率少、主营业务收入减少或毛利率降低。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审计评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有无重大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判断其是否存在隐瞒主营业务收入的动机和可能性。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后,还要进一步评价其收入循环的内部控制。一个健全的收入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应包括销售业务授权制度、不兼容职务分离及岗位职责制度、会计记录控制制度、定期稽核制度等。审计人员应了解这些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以前年度的审计底稿、查阅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询问管理当局、观察收入循环的实际工作过程、与有关知情人员讨论、查阅行业资料等多种办法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二、进行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是一个主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通过分析性复核,可以发现企业有无隐瞒主营业务收入的迹象。分析性复核不仅仅针对主营业务收入,还应包括存货和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分析性复核。

1.对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分析性复核。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主营业务收入在结构、单价上的变动,并分析变动是否合理;(2)分析本年度各月主营业务收入的变动情况,以及重大波动的原因;(3)计算本年度及各个月份的销售利润率,并与同期和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差异的原因;(4)计算本年度税负率(税负率=本年累计应纳流转税/本年累计应税销售额*100%),并与同期和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差异的原因。如果企业产品单价明显偏低,某些月份收入非正常原因减少比较明显,销售利润率增加而纳税额反而减少,或者税负率同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度下降的话,则企业极有可能有瞒报主营业务收入的行为。

2.对存货和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分析复核。要抓住三个环节:(1)分析比较同一产品历史同期的单位生产成本及其料、工、费比例结构,查明有无重大波动;(2)分析比较本年度与上年度主营业务成本总额,以及本年度各月份的主营业务成本金额,查明重大波动和异常情况的原因;(3)分析销售成本率,并与企业历史数据及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看有无重大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隐瞒收入的迹象也可通过对存货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分析性复核来揭露。因为如果企业隐瞒了主营业务收入,在进项税额可抵扣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不愿放弃抵扣的进项税额,会将全部购入原材料、燃料计入存货成本。那么,与隐瞒主营业务收入部分相配比的主营业务成本一定会比正常情况下高。即使企业搞账外经营,一部分存货也不进入核算系统,其成本中工资、费用结构也会与正常情况有较大差异。通过对成本偏离程度可以估计增加成本的金额和数量,从而依据市场价格推算出隐瞒的收入。

三、采用顺查法审查主营业务收入

采用顺查法。检查销售业务的原始凭证,从出库单到发票,并追查至相应的记账凭证及明细账、确定销售收入是否真实、销售记录是否完整。顺查时一定要检查其出库单、发票是否连续编号;作废的出库单、发票是否按规定保留;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并得到有效执行。如果发现有出库单未开发票,发票未入账,出库单、发票未连续编号或虽然编号但作废的出库单、发票未按规定保留,内部控制失效等迹象,都表明企业有隐瞒收入的可能。通过顺查全部的出库单、发票可以确定其提供出库单部分的隐瞒收入情况。

四、审查相关会计处理

检查企业有关产品销售的账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1)有无货款或价外收入不开发票通过预收(付)货款、应收(付)货款、其他应收(付)款、发出商品挂账或直接抵账;(2)有无以物易物时,不作处理。(3)有无视同销售行为不申报纳税等行为;(4)有无未按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收政策所规定的时点确定销售的行为;(5)有无销售自制半成品直接冲减生产成本的行为;(6)有无无正当理由将收入转为损失的行为;(7)有无将补收的销售收入计入营业外收入的行为;(8)有无将工业劳务直接冲减成本的行为。这些可以通过检查销售合同、发货单、发运凭证、运输凭证、收款单、发票存根等原始凭证以及银行存款、现金、库存商品、生产成本、原材料等账户获得审计证据。

五、调查被审计单位的客户

对于那些交易频繁、交易量大的客户,采用函证或实地调查取证的方法获知其采购时间、数量和金额,并与被审计单位的账面记录的时间、数量和金额进行核对,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此种方法往往能查出一些隐蔽的通过更多结算的主营业务收入。

六、对主营业务收入实行截止测试

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后若干天的主营业务收入的记账凭证与相关的发票、出库单、提货单、货运单等相核对:(1)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若干天的出库单(或销售发票),观察截止资产负债表日销售记录有无跨期的现象;(2)审阅结账日后的收入记录,与销售发票、发运单和运输凭证相核对,查明有无商品已发出而本期未计收入的情况;(3)调查重大跨期销售项目及其金额。

七、盘点现金和存货

运用盘存法对现金和存货进行突出检查,将检查的结果与账面结存数进行核对,在调整未入账凭证后,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如无正常原因且相差悬殊,则存在隐瞒收入的可能性。如现金有长款,很可能是收入未入账造成的;存货盘盈很多,很可能是账外经营的存货;存货盘亏,很可能是购进存货全部计入成本,而与未入账的主营业务收入配比的存货难以核减造成的。

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和税金有直接的联系和影响,其核算是否正确、合规,关系到国家、企业和个人各方面的利益。加强收入舞弊的防范,对于维护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严肃性,保护各方得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审计中应下大力气重点审核主营业务收入真实性、正确性和合法性。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合理运用上述多种审计方法,努力提高审计效率,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从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相关者利益、防止税收流失、兼顾国家和企业利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之十、事业单位收入审计的方法与技巧

一、从账户入手,分辨资金性质,识别资金权属。事业单位实行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以来,在银行开立的账户主要有两个,一是财政部门指定的零余额账户,另一个是单位的基本账户。事业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财政补助收入,它是通过零余额账户和财政直接支付反映预算收支活动情况,由财政部门予以直接监督。除此之外的收入,则是通过基本账户反映收支活动,进行核算。因而,对基本账户的审查,成为查清事业单位非预算收入的主要途径:一是要认真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找出银行已达单位未达账项,然后跟踪到开户银行进行延伸调查,获取银行入账的有关证明材料;或者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未入账的有关凭单,进而确认款项来源的性质,审查其是否将收入转入单位“小金库”进行核算;或者以“劳务费”等名义账外报销、列支。二是要细致核对现金日记账,对大额收现业务逐项审查,将收入以现金方式入账的业务分类汇总,并要求被审单位提供取得收入的有关证明材料,如合同、协议等。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选择几家付款单位进行外调,或者利用通讯、函件等形式调查了解,将内查外调结果对比分析,剖析收入不入账的金额和原因。

二、审阅合同、协议,掌握事业单位非预算收入的全貌。合同、协议是事业单位获取非预算收入的合法依据。现场审计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在提供账、表、证的同时,将所有合同、协议一并提供。审计人员要把合同、协议中规定的价款及收付款时间与账簿记录逐一核对。一是要审查合同价款与实际入账资金是否相符,若不符,开展延伸调查,弄清形成差额的原因。从实践看,原因有二:其一对方违约,延期支付;其二对方已支付,而被审计单位却将其转存账外开设的账户,进行另行支付。二是要审查合同、协议的完整性、全面性。从近几年审计的实际情况看,事业单位提供的合同、协议既不作分类管理,也不进行编号登记。仅凭借账簿记录难以掌握其合同及收入的全貌。这应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凭借实践经验和职业判断,索取其已签未提供的合同和协议,或根据线索顺藤摸瓜,从外围获取证明材料,进而查清未入账的全部收入。

三、核对发票、收据,分清往来及收入。收据仅仅是资金往来和提供服务的收付凭证,而发票则是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所出具的收支票据。而实际财务管理中,有些事业单位将之混为一谈。收入与往来使用一种票据,加之大量使用税务窗口发票,给收入审计事业较大难度。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除核查行政事业收费票据外,还需审查行政事业往来票据、内部收据以及窗口发票的开具和取得情况。一是查对发票领购与开具情况,同时要与账面收入相衔拉,审查其收入是否全部入账,有无代开、虚无发票的现象。二是核对往来票据、收据的取得、印制与实际开具情况,审查其是否将往来收付与收入严格区分,收入是否入账。三是结合提供劳务或服务活动,审查其税务窗口发票的取得是否与提供劳务或服务的业务相吻合。这需要与账户审计、合同审查相结合,否则难以发现之些收入的真实情况。

四、清理往来账项,核实收入挂账及往来核算收支情况。有些事业单位为了躲避财政监督,套取更多的财政补助收入,将一些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放在往来核算,不真实反映各项业务经营活动。对此,需要全部审查往来账户,在核对账账、账表相符的基础上,逐项核实往来明细账,弄清收入挂账及往来核算收支情况。

五、查对收发文记录,审查其各项拨款、补贴及专项资金是否纳入零余额账户、基本账户以及预算外资金专户进行核算。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事业单位加强账户管理,不得多头开户。但实际上,有些事业单位仍然开设临时账户或过渡性账户。审计时,要根据财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的拨款文件,逐项与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及其他收入相核对,审查其是否将所有拨款及补助反映在法定账册上。否则,就与拨付款单位相核对,进而发现其账外核算补贴、补助的问题。

之十一:事业单位审计要关注“账中账”

一是以“暂存款”与“暂付款”科目挂账核算为掩体,分别隐匿账外收支活动。这种形式一般是先采取各种手法将有意要侵占的单位收入或其他非法收入等取一个“化名”科目,这样,即使被有关部门查到,也可以用这些资金还没有被确认为收入,或以其来源不明等为由,暂且记入“暂存款”作解释,以蒙混有关人员的视线。而在使用这些被隐匿的资金时,一般很少有单位直接冲减隐藏在“暂存款—XX化名”科目中的收入资金,而是再另取一个“化名”,或以同样的“化名”开设一个“暂付款—XX化名”的债权户头,以此“化名”的名义,在大账上“借出“款项,在账外消费。并且,除了“化名”借出款项的白条凭证外,其他任何一张具体的支出凭证都不入账。同时,隐藏在“暂存款—XX化名”科目中的收入发生额,与隐藏在“暂付款—XX化名”科目中的支出发生额不相互冲销抵账,以进一步造成两个“收”、“支”往来科目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的假象。可见,这种在大账上不仅以“化名”的名义“借出”资金的简单会计事项,实质上却掩盖了大量账外收支活动。

二是利用“暂存款”科目长期挂账核算并伺机核销的办法,进行账外消费活动。不少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虽不敢直接在本单位大账上取出现金去乱消费,却总是想方设法把单位的资金以“往来款”名义转到其他有关单位的账上,在这些单位消费,或从这些单位取出现金,再到其他地方去搞账外消费,导致其挂账核算的“暂付款”科目成了资金被其套出的单位债权,或成了“费用性”往来;也有的单位直接向其业务单位借款,再挪作他用,但在借款时不入账,而在其还款时,却违反事实真相,以“借出”款项来记账,以此手段套出单位的账面资金,达到隐匿其账外消费的目的。对这些空壳、虚假的债权,他们采取长期挂款,伺机处理等手法,时间一长,违纪行为就会淡化,账外消费自然成了“坏账”。

三是利用正常的“拨付补助资金”等机会,将单位有关资金转移到账外。有些单位为达到账外消费等目的,寻找各种机会,给其所属单位或其他业务单位拨付补助资金时,与有关单位达成某种默契性的“协议”,趁机多拨一些,这块多拨的资金成为他们转移到账外的,供其自由支配使用的资金。

四是巧妙地利用单位的“合法银行账户”,大量隐匿各种账外收支活动。这种违纪行为,是选择部分不易引人注意的收入作为侵占目标,先将其转到自己单位的合法银行账户,但有关收入原始凭证都不记账,有意形成长期“未达”的“账外”收入;在“使用”这些被隐匿的资金时,再从银行账户上取出,所有凭证同样都不入账,以形成长期“未达”的支出,巧妙地利用单位的银行账户做跳板,掩盖其各种账外收支活动,并把所有的账外收、支事项全部归集在银行“未达”账上。有的单位还造成这些收支业务的事实未查清,来不及记账的假象,企图蒙混过关应付“意外”的检查。

五是在大账上“虚列”不易被发现的支出项目,掩盖其账外消费的真面目。有些单位为了达到把资金转移到账外,或隐匿其账外消费的目的,采用虚假凭证,虚列支出等手段,虚报冒领,在大账上变通处理,掩盖财务事项的真相。

之十二、“五法”查处经济案件

一、资金流审计法。

在通过账面很难作弊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开始向账下的资金流载体下手,主要是通过对库存现金、银行开户、银行存款、定期和活期存单、银行对账单、借款白条等资金载体造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审计人员以资金流为导向,密切关注被审计单位所有资金载体的异动情况,寻找蛛丝马迹,发现经济案件线索。如,审计人员对某单位的审计中,发现该单位某财务人员有利用大头针篡改、涂改银行对账单的问题,涂改后的对账单反映该单位在某银行的存款有60余万元。财务人员为什么要涂改对账单的存款数额,其用意何在?真实的银行存款到底是多少,带着疑点,审计组延伸调查了某银行。经查证,证实了该单位同期在该银行仅有6000多元的存款,双方为什么会有60万元的差额呢?审计人员接着对该单位所有在各银行的存款户对账单进行了检查,又发现了该财务人员经手的两张银行对账单被涂改。在铁的证据面前,该财务人员最后承认是他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的手法,在三个银行账户上挪用公款120多万元,时间最长一笔达一年之多,部分资金难以收回的事实。

二、业务流审计法。查处商业贿赂和“小金库”也是审计的一个难点。审计人员要以业务流为导向,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所有与经营业务活动有关的业务纪录,特别是要关注其主营业务、附营业务、“第三产业”,甚至与下属单位和关联单位的经济往来以及基本建设和对外投资等情况,通过审查这些业务活动资料的异常情况,追踪经济案件线索。如,审计人员在对某单位的审计中,发现该单位签订的部分主营业务合同,“要约”部分有不合常理的问题,即该单位与某生产厂商在签订供销合同的标准方面与其他厂家不同,有让利过大的疑点。通过延伸调查对方厂家,证实了该生产厂商当年向该单位提供商业回扣上百万元,而且这笔收入单位未入账的事实。

三、物资流审计法。化大集体为小集体,这是当前国有企业侵占国有资产的突出现象。这类案件的特点是其不通过资金的收支反映,而是通过物资的流通环节作弊,达到非法侵占国有资产、转移国有利润的目的。审计人员要以物资流为导向,对被审计单位所发生的与物资流有关的记录资料予以关注,包括土地、设备、厂房、存货等,通过追踪这些物资流的异动、流向情况开展审计。如,审计人员在对某单位的审计中,就是通过对该单位存货量的某个时期倚高倚低、变动异常的疑点,进行追踪审计,从而证实了该单位违规设立“第三产业”,将国家专营商品多次无偿拨给了下属“第三产业”经营,非法侵占国家特殊行业利润数百万元为集体所有的问题。

四、信息流审计法。贪污、受贿、私分国有资产这些案件常常做得很隐蔽,不留痕迹,账面上很难发现。审计人员查处这类案件的办法就是出奇招,要以审计事项为中心,以信息流为导向,广泛发动群众,全面收集信息,通过对所有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信息流的综合分析,发现经济案件线索。审计人员对这些信息掌握得越充分、越完整,对审计查证工作越有利。如,审计人员对某单位的审计中,就是通过对该单位人员集体座谈和个别询问等方式,取得审计线索,从而证实了该单位负责人受贿5万元的事实。在审计座谈中,审计人员感到该单位工作人员少言寡语,有避讳审计的情况。经过审计组张贴审计公示,进行多层次座谈,宣讲政策,终于有两名工作人员用匿名信的方式,向审计组反映该单位负责人在购建新办公楼的2部电梯中,有虚高提价、向供货单位多付购货款的嫌疑。审计人员掌握这一线索后,迅速审计了与电梯采购相关的财务资料,包括产品型号、厂家、单价、安装费用等明细情况,发现该电梯与审计人员单位购进的是同类同型号的产品,而每部费用却高出了2.5万元。掌握这一线索后,审计组迅速组织了向对方供货商的调查,证实是该单位负责人为了贪污公款,自己提出要求对方按照每部高于实际价2.5万元的金额开具发票,并按照发票金额付款,对方还证实多收的5万元现金已被该单位负责人领走了。

五、文件流审计法。利用公权为个人谋利,危害国家利益,是当前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审计人员要发现这些案件,就不能仪在传统的就账查账的方式上,而应当另辟蹊径,出奇招,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件流审计法就是其中的一招。该法要求审计人员以文件流为导向,对被审计单位发生的所有与文件流有关的要素予以关注,包括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经济合同、制发的业务文件、管理层会议记录甚至政府部门的业务批文等,通过对这些文件内容、公章、文号、字号的审核,分析其异常情况,追踪经济案件线索。如,在审计某单位在建工程时,发现了在国家重申明令禁止楼堂馆所建设的时候,被审计单位1.2亿元的综合性建设项目却能得到批准立项。带着这一疑点,审计组对建设项目的批文进行了认真审阅和仔细观察。发现该批文在真实性方面有重大疑点,其突出表现是批文机关的公章尺寸偏小,与其级别规格不符,而且公章的字体、字号不符、字形摆布不对,后经到批文机关调查,证实该机关根本没有制发该批文,系伪造公文。后在司法机关协助下,通过司法侦讯手段,查实是该机关某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通过骗取文件头、伪造虚假文号和公章的手段,绕过所在机关帮助被审计单位伪造国家批文,使得被审计单位1.2亿元的综合性建设项目得以批准立项建设,并从中收受了2套住房的好处。另外,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还发现了某大型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的经销人员,利用关系伪造虚假合同,套取公司38万元公款的问题。

之十三、审计报告写作方法

审计报告是指审计小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就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向派出的审计机构提出的书面文书。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综合反映,是审计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审计工作是否有效,除了取决于在审计实施阶段是否查清了问题,收集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外,还取决于在审计终结阶段是否能将各种查明的问题用审计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如果审计报告既不能说清查明的问题,又不能将审计意见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审计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审计报告的编写反映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同时又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审计报告的编写作为一项严格而细致的工作,其写作也并非一日之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一篇好的审计报告往往是审计工作者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及较高的写作水平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审计报告的写作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编写审计报告的准备工作

审计报告的准备工作并不是在审计工作结束后才开始的,而应在审计一开始时就着手。如果是内部审计,审计结束后通常要撰写详细审计报告,报告的内容更丰富。在审计开始时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历史沿革、内部控制情况、业务范围、经营规模、财务核算体系、审计年度的主要经济指标、与本次审计有关的重大事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的影响等进行必要的调查,掌握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做好编写审计报告的准备工作,对审计报告的写作事先有一个框架,对审计报告有一个较清晰的思路,有助于在审计过程中获取关键的信息。

二、收集确凿充分的审计证据

审计报告向使用者传递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其决策依据,审计过程中要做好审计底稿记录,注意收集充分有效的证据。审计证据按其形式不同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言辞证据、视听证据、鉴定和勘察证据、环境证据、;按其来源不同分为亲历证据、内部证据、外部证据、。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检查、监督盘点、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取得不同的审计证据。但收集审计证据要避免“滥取证”。避免收集与所要证明的审计事项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所谓证据,从而可避免不必要的审计档案,浪费不必要的审计资源。

在写审计报告时,要凭事实说话,不可虚构证据,提供伪证。一方面,审计报告所列事实必须确凿可靠,引用资料必须经过复核,另一方面,审计所列事实必须具有充分性,应足以支持审计意见的形成,决不能凭主观愿望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出审计意见。不能把没有事实根据的问题写进审计报告,也不能因为没有审查出问题,认为审计工作没有什么成绩,便把一些小事夸大,或把一些未经核实的问题写入审计报告。任何公正的、恰当的审计意见都必须有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来支持,要做到所有的审计结论都经得起推敲与考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意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审计结论才令人信服。

三、拟定总提纲和大小标题并撰写初稿

通过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成绩和问题已基本掌握。在此基础上,可以拟定审计报告总提纲和大小标题,然后,用数据、证据对总提纲和大小标题进行充实,用文字加以组织表述,形成审计报告初稿,这样写起审计报告就感觉轻松许多,而且不容易遗漏要点。

标题的写作可以是叙述的,也可以是轻松或吸引人的写作风格,尽量做到标题题目言简意赅。审计报告的总提纲规定了审计报告的内容框架,对于保证审计报告的写作思路和内容的完整性十分重要。所以,审计人员在拟定总提纲时要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不能够遗漏重要的审计事项和审计证据,同时,审计人员拟定的总提纲应符合审计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规范。

四、灵活使用图表方式

书面报告主要由语句、数据和图表组成,经常涉及到事项的说明、数字的比较、分析等,在进行数字的比较、分析时,如单纯用文字表达,则显得比较繁杂,如对各年度的收入、支出、预结算金额进行比较时,一些很难用叙述方式表叙清楚的数字,若如能适当运用表格进行比较,则能简单、清晰、明了地看出这些数字的发展变化,图表能增加灵活性和趣味性,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图表一般应放在审计报告有关内容的同一页或其附近,如果这些图表篇幅太长,对阅读审计报告的其他部分造成障碍,并可能破坏报告的整体结构,则可以将其放在附录中,同时在正文的相关位置注明图表编号。

五、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编写审计报告必须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保持不偏不倚的独立态度,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可信性。独立、客观、公正立场的衡量标准是实事求是。独立是指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审计机构行使独立的经济监督和鉴证权,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必须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双方毫无利害关系。客观指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判断和处理问题时,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愿,不为委托单位或第三者的意见所左右,做到表述的意见有依有据。公正是指公平正直,不偏不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片面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是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作出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综合、全面地反映在审计报告中。若审计人员严格遵循这三项原则,其编写的审计报告就会有说服力,就能够被被审计单位接受,否则,审计报告就不具有说服力,就不能够被被审计单位接受。因此,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是确保审计报告可信性基本前提。

六、用语确切,措辞适当

审计报告表达的审计结论,既关系到被审计单位的利益,又关系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还关系到审计单位及审计工作者的信誉。因此,审计报告的行文和用语应规范化,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措辞进行推敲,以求确切、适当。对一些尚未核实的问题,不能用“可能”、“也许”、“大概”等模棱两可、难以明确责任的词语;对一些已查实的问题应用肯定的语气,以示负责。审计报告中引证资料来源时,一般不能使用“据报告”、“据说”等词语,而应具体指明对象。对应当肯定或否定的问题,决不可用模棱两可、含有歧义的词语来表达,审计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措辞进行推敲,以求确切、适当。

七、审计建议要切实可行

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要针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审计建议应尽量具体、周全,要有针对性、使被审计单位能具体采用。提出审计建议时语气要恰当,一般不要使有“要”、“应”、“须”等命令式的词句,而应用“建议”、“宜是”等委婉的词语,这样才会使被审计单位容易接受。

审计人员提出的建议要能够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和管理要求,提出总是休结合实际有的放矢,不要泛泛而谈;提出建议要中肯,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要提出大而空的建议。审计建议是审计招待的重要窗帘,也是反映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重要方面,审计建议提得好,对被审计单位有帮助,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报告的程度就高,审计报告的价值就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否则,审计报告就不容易受到被审计单位的重视,审计报告的价值也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八、观点明确,重点突出

审计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审计报告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对大小事情全面详细叙述,而应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把主要问题说清楚,次要问题简明扼要,甚至略而不谈,这样写出的审计报告才会中心明确,主次分明。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载体。在编写审计报告时,认真做到以上几点,同时在审计工作中保持客观、谨慎的态度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就能不断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写出高水平的审计报告。

之十四、搞好后续审计需关注的五个重点环节

一、了解审计结论,准确落实后续审计工作责任

在开展后续审计前,审计部门要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要对审计期间的各类审计决定和意见进行认真分析,全面收集审计资料,包括审计所需要的来自有关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总之,资料的涵盖面要广,以便掌握全面而详细的的信息。将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整改报告)进行清理。找准审计决定和意见中的重要、疑难问题,逐项列出后续审计清单,要对所搜集资料按照审计目标进行整理和分类,这对确定审计重点有直接帮助。在审计资源及审计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根据成本效益关系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确定重点审计项目和重要关注点,将后续审计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为现场审计打好基础。

二、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以便选择后续审计的方向和重点

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的审计发现和建议做出的答复,是执行审计决定和意见的一种强制性要求。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向审计部门报告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是落实审计决定的具体体现。对审计回复(整改报告)检查主要分以下三种:一是完全没有报告整改情况的。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报告整改情况,要作为后续审计底稿的报告内容。二是在检查审计回复时要重点检查审计回复是否充分;对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情况,要分析被审计单位整改方法是否正确、措施是否有效、整改是否彻底。三是对审计回复中未采取纠正措施的问题,要看是否有未整改的原因等详细说明,未整改的理由是否充分等。

在进行后续审计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报告中提出来的对发现和建议的回应书面文件,以及被审计单位口头回应或者被审计单位保留意见的方式。具体指:①不回应;②回应不充分;③被审计单位存在分岐和偏向;④被审计单位将不采取纠正措施的详细说明。有效区分和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结论的各种意见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回应”说明了被审计单位经过反复斟酌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作出的各种反应,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回应选定今后的方向和重点(或者澄清事实,或者采取其他纠正措施)。

三、重视已整改问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后续审计时,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中已经整改的问题,要重视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主要分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检查被审计单位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正确,有没有移花接木、瞒天过海的现象,有没有整改了一个问题又产生出新的问题的情况。二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运行情况)与审计回复中已经采取的措施(纠正措施的书面记录)相比较,看是否一致、实现程序如何。三是有无存在根本不整改,而审计回复中称已经整改情况,看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对已经整改到位的,要做好复印、笔记等审计取证工作,并作为后续审计资料保存。

四、重点审查未整改部分并分析查找原因,对症下药,督促整改

对在审计决定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未整改到位的,要作为后续审计的重点。对未整改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对主观故意不进行整改的,在交换审计意见时要督促其落实整改责任;对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原因未整改到位的,要说明情况并有详细实在的整改方案;对因政策变化使问题不需要整改的,不应作为未整改问题;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出现漏审或错审的情况,审计部门在后续审计时应及时修正。

五、做好后续审计记录,提升审计质量水平

(一)审计人员自身产生的记录。包括工作信件以及描述后续审计性质及结果的记录,如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调阅资料清单等。审计底稿要写明检查出的问题出自哪个审计结论,并说明被审计单位是否在回复中报告等。

(二)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等结论性资料。

(三)被审计单位以审计回复的形式产生的书面记录,包括对计划采取纠正措施的描述及对审计报告中确认的采取整改措施的文字资料等。

(四)各种检查取证资料。对于已经整改的重要问题,所进行的复印、记录等调查取证资料,也要作为后续审计资料进行收集归档保存。

(五)后续审计报告。后续审计报告是对后续审计的工作总结,也是对审计工作效果的反映。后续审计报告要说明后续审计的目的、重申以前发现的问题和审计建议,概括采取的纠正措施,后续审计时的审查结果,以及审计人员对纠正措施的评价。